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 健康提示

自古逢秋悲寂寥?警惕“悲秋综合征”!

来源:甘肃疾控       发布时间:2023-10-25        打印文章       字体:[        ]

秋天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常常莫名地感到沮丧,情绪低落、易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悲秋综合征”。

到底什么是“悲秋综合征”?为什么有的人会“悲秋”?如何化解和预防?



01



“悲秋”缘何而起?


人脑的深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内分泌腺,它对阳光和明暗极为敏感,秋季白昼时间缩短、阳光不再强烈,松果体就会分泌出大量松果体激素(也称褪黑素)。

入秋以后,日照稀薄,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增多,就会使人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体细胞“犯懒”,身体倦怠,精神萎靡不振,“秋乏”由此产生。

秋雨连绵,气温骤降,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内分泌功能出现紊乱,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烘托出“悲秋”的氛围和情绪。




02



“悲秋”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精神上:易疲劳、精力减退严重者食欲下降、失眠

情绪上:迷茫、孤独,认为生活没意思甚至有更消极的念头

身体上: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心悸心慌部分患者记忆力、反应力下降


03



哪些人容易“悲秋”?

性格敏感、多愁善感、好胜心强、性格内向者;

工作及生活压力大的白领;

更年期女性、孕妇、产妇、老年人、部分学龄前儿童;

刚经历了负性事件又没得到及时排解的人群;

常年在室内工作者;

体质较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



04



“悲秋”如何化解和预防?

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出去多走走。既接受光照、调节激素分泌,又能欣赏美景、转移情志。适量增加运动量也能平静情绪、缓解压力。

面对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时,可以为自己列下清单,将待办事项分轻重缓急排序处理。状态实在不好时要允许自己停下来,以免把‘弦’绷断了。
要学会“借力”,向亲人、朋友倾诉、寻求帮助,必要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此外,已经确诊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秋冬季节尤其不要擅自调药、停药,要遵医嘱治疗。


文字来源:科普中国、新京报

--END--

字体:[        ]

相关信息

指南
微信
微博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