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 健康提示

应急避难时如何防寒保暖?

来源:甘肃疾控       发布时间:2023-12-20        打印文章       字体:[        ]
应急避难时如何防寒保暖?.jpg


发生地震后

人们可能被迫滞留在外

如果遭遇寒冷天气

容易冻伤或患上低温症

学会简单有效的保暖方法

有助于渡过难关↓


学会以下保暖方法,远离失温和冻伤:


①最好能找到睡袋或者空气垫,休息时不要直接躺在冰冷的地面上;


②将报纸揉搓后垫在外套里面,会形成一个微小的空气层,有效减少热量流失,起到保暖作用;

③若感到腰腹部或其他部位受凉,可将两张报纸裹在腰腹部,用保鲜膜或塑料袋将其固定;


④将揉搓后的报纸放入塑料袋内,将双脚伸进去可迅速提高温度;


⑤用水果包装网套裹住脚趾再穿袜子,可以保暖双脚;

⑥户外探险常用的聚酯薄膜毯具有很强的保温效果,披在身上能防止热量散失。





什么情况身体容易

发生低温症



低温症又称失温症,是描述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时的现象(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37℃)。发生低温症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最常见的原因是人体暴露在极低温的环境中;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体处于任何一种抑制体内产热机制或增加失温速度的情况下。





如何应对低温症



去除导致失温的原因

遭遇失温时最关键的,是首先去除导致失温的原因,其次根据失温的不同阶段做不同处理。因为失温跟温度、湿度、风力都有关。所以应该尽快进入避风避雨场所,换上干燥衣物。有条件时保温转运至专业医疗救治场所。


分级复温,循序渐进

1.复温的处理要遵循分级、温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专业的施救反而可能加重对身体的危害。

轻度低温症是指体温降至32℃~35℃。在这一阶段,人体会颤抖、双手麻木、无法完成复杂动作;呼吸快而浅;皮肤上出现“鸡皮疙瘩”,失温者可能感觉疲劳和腹部疼痛、视力困难,有反常的尿多。有时候失温者反而有温暖的感觉,但事实上这是失温症将要发展到第二期的信号。

这时应将失温者转移到避风、避雨的安全地带,将人体与地面隔绝开来,更换干燥衣物。要避免对周围的肌肉(如手足)按摩,因为外周低温的血液回到内脏会带来更多伤害。可以烤火取暖。


2.中度低温症是指体温降至28℃~32℃。肌肉不协调更明显,人的行动更迟缓、困难,伴有步伐不稳、方向感混乱。失温者面色苍白,唇、耳、手指和脚趾的颜色可能变蓝。出现反常脱衣现象。

重度低温症是指体温降至28℃以下。肌肉颤抖通常已停止。说话困难,思维迟钝。暴露的皮肤变蓝、肌肉协调能力几乎完全丧失,不能行走,甚至昏迷。脉搏和呼吸显著减慢,可能发生心率过快或心房纤维性颤动,最终导致心肺衰竭。

这时需要对躯体核心区加热复苏,可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区给予保温袋加热,尽快寻求安置点的医疗救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给中重度的失温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因为大量低温血液回到循环,会带来低血压和温度进一步降低,增加失温者死亡的风险。


及时救治

在恶劣寒冷的环境下,如果不注意防护,就可能会出现失温的情况。如果救治及时,可以缓解症状。但如里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安全,所以要特别慎重。




除了低温症,还要小心冻伤




冻伤的主要症状:

根据冻伤的严重程度不同,冻伤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冻伤分为冻结性损伤与非冻结性损伤,主要表现有受冻部位皮肤出现损伤,皮肤苍白或青紫、冰凉、发硬,丧失知觉,严重者可能昏迷甚至心脏骤停。


温馨提示:

天气寒冷时,皮肤暴露处要多加保护。冻疮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这种冻伤是由冰点以上、1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造成的,常发生在身体血液循环较差的末梢部位,如手指、手背、脚趾、脚跟、耳廓等。

冻伤之后要注意预防感染,保持患处的清洁卫生,尤其不要用手抓挠。及时寻求医疗救助。冻伤后切勿采用一些“土方法”治疗,如用雪搓、用火烤等。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会让患处雪上加霜,增加治疗难度。
用雪搓不仅不能缓解冻伤,还可能加重冻伤情况,造成冻伤部位血栓。由于冻伤会影响皮肤感觉,用火烤不仅不会恢复体温,反而可能让患者在冻伤的基础上遭遇烧伤和烫伤。


文字来源:央视新闻、健康中国


字体:[        ]

相关信息

指南
微信
微博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