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气象学上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C时称为高温。
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都超过35°C时,即可称作“高温热浪”天气。世界气象组织建议高温热浪的标准为日最高气温高于32°C,且持续3天以上。
(二)湿球黑球温度(WBGT) 指数
在职业卫生领域高温作业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湿球黑球温度(WBGT) 指数225°C的作业。WBGT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单位也是°C。用以评价人体的平均热负荷。
(三) 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考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者2℃以上的作业。
高温作业可导致急性热致疾病(如刺热、痱子和中暑)和慢性热致疾病(慢性热衰竭、高血压、心肌损害、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疾病、热带性嗜睡、肾结石、缺水性热衰竭等)。
(四) 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热射病(含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临床上往往难于区分,常以单一类型出现,亦可多种类型并存。
(五)高温作业分类
高温作业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可分为下列三个基本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如治金工业、机械制造工业、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火力发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这些生产场所的气象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
(2)高温、高湿作业:其气象特点是高气温、高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时,车间气温可达35℃以上,相对湿度常达90%以上。如通风不良就容易形成高温、高湿和低气流的不良气象条件,即湿热环境。
(3)夏季露天作业: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直接辐射作用外,还受到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露天作业中的热辐射强度虽较高温车间低,但其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加之中午前后气温较高,形成高温与热辐射的联合作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