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 健康提示

多病共防 守护学生健康——《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重磅发布!

来源:甘肃疾控       发布时间:2024-06-06        打印文章       字体:[        ]



多病共防

守护学生健康


《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

重磅来袭!


学生健康牵动着全社会的关注。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了一份“健康大礼包”——《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首次明确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的概念,并提出监测和干预措施。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吧!



哪些常见病是学生

健康的“隐形杀手”?

指南提出,包括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传染病、龋齿、心理健康问题等,是当前在学生群体中经常发生、患病较高的疾病或健康问题,对个体健康与社会适应产生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也在发生演变。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其中,小学36.7%,初中71.4%,高中81.2%。学生超重肥胖患病人数和患病率也在迅速攀升,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6至17岁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9%。2019年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数据显示,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为2.8%,脊柱弯曲异常患病率在初中、高中阶段增长更快。此外,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加以关注,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隐形杀手”不仅影响着学生们的身体健康,更可能对他们的学习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核心概念

(一)多病

同一个体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或健康问题,各种疾病或健康问题之间可以互不相关,也可以相互影响。


(二)学生常见病及健康问题

在学生群体中经常发生、患病较高的疾病或健康问题,对个体健康与社会适应产生较大的影响。包括: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传染病、龋齿、心理健康问题等。


(三)多病共防

多病中病因相同或具有共同的风险因素时,可采取多病共防策略。如日间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缺乏、静态行为、睡眠节律紊乱、社会时差大、夜间接触光源刺激时间过长、营养失衡、亲子交流缺乏等,往往是学生群体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共同风险因素,通过增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充足睡眠和早睡早起、规律生活、均衡营养、加强亲子交流等,可同时预防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达到多病共防的目标。



多病影响因素监测

(一)识别多病影响因素

1.重点监测行为因素。如户外活动、久坐和视屏时间、睡眠节律、生活规律性及含糖饮料摄入等情况。

2.关注不良环境因素。如学校环境卫生情况、体育和环境卫生设施的配备情况、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家庭环境因素和家庭养育情况等。


(二)动态监测常见病多病

落实学生视力筛查和常见病监测工作,早期筛查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重点疾病,同时可以关注传染病和心理健康问题,评估多病共患情况,动态观察多病发展变化,早期发现多病倾向或趋势,建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机制。



普遍的公共卫生

综合干预措施

指南提出要构建三级干预体系,包括一级干预、二级干预和三级干预。其中,一级干预主要侧重于推广简单易行、效果可靠的干预技术,创新性提出“6个1”健康生活方式;二级干预注重早期发现高危群体,及时发现远视储备量不足、体重持续增加、情绪变化大的学生,加强监测随访,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防止单一健康问题向多病共患进一步发展;三级干预针对已出现多病共患的学生,指导学生到专业机构确诊和治疗。


什么是“6个1”健康生活方式?“

6个1”可视作日常生活干预技术的高度凝练和全面指导。即保障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校内和校外日间户外活动各1小时;久坐1小时需要起身活动10分钟;以娱乐为目的的视屏时间每天小于1小时;三餐就餐时间相对固定,相差不超过1小时;早睡早起,每天减少夜间接触光源刺激1小时;每天亲子交流1小时和互动15分钟。



探索建立多病共防

多方协作模式

指南明确指出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加强健康教育。“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和科学的健康教育知识,政府和疾控机构能够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社区和家庭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习惯。”为了确保多病共防的效果,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多方面的紧密协作,共同构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防护网络。



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生的健康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石,让我们共同努力,以这份《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为指引,多病共防,多方协作,共筑学生健康长城,护航未来!




GSCDC


撰稿:梁艳哲

校对:周煜皓

审核:陈发青

字体:[        ]

相关信息

指南
微信
微博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