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 健康提示

健康快乐过假期,注意预防这几种疾病!

来源:甘肃疾控       发布时间:2023-09-30        打印文章       字体:[        ]

中秋国庆双节来到,

难得拥有的小长假,

相信很多朋友都选择外出游玩。

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快乐健康的旅行,

那么,

以下这些疾病,在您外出游玩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哦!


#01

呼吸道传染病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相连,人员跨区域流动、出入境人数和聚集性活动将会明显增加,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升高。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一些病毒、细菌等侵入呼吸道粘膜后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并可引起全身症状和体征,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主要为发热、咽痛、头痛、咳嗽、咳痰、皮疹、乏力等症状。

如何预防

1.科学佩戴口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和疑似感染者建议佩戴N95或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以上级别的口罩(无呼吸阀)。

2.正确洗手,保持手卫生

做好手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简便有效的措施,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规范洗手。在外出等不方便时,建议使用免洗手消毒液揉搓双手。

3.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建议多开窗通风。每天可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也可以早、中、晚各一次。

4.注意咳嗽礼仪,不随地吐痰

咳嗽、打喷嚏时应避开他人,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不随地吐痰。

5.准备充足的防护用品

准备充足的防护用品,如一次性医用口罩、消毒湿巾、免洗手消毒液、抗原等。

6.做好健康监测

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尽量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可进行抗原自测或核酸检测,必要时及时就医。

#02

食源性腹泻

在外旅游,少不了要品尝当地美食,这就不得不小心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的各种致病因素经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

但有些食源性疾病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会引起严重的脏器损害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

①避免暴饮暴食,尽量选择卫生条件较好的正规餐厅。

②做好手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③不喝生水,平时多吃蔬菜水果,注意营养荤素搭配。

④不买不吃三无产品,吃东西之前先检查商品保质期,不吃过期、变质食品。

⑤不吃生冷食物,不吃野生动物。不认识的野菜不要吃。吃野菜时要注意安全第一,不认识的不采、不吃,以免中毒。

⑥不要轻易服用止泻药,以免贻误病情。进餐后如出现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时,可用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排出毒物。但病人已经昏迷的时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⑦如果腹泻症状持续,并还有便血、发热、脱水等症状,尤其是老人、小孩敏感性高,须尽快就医治疗,谨防休克。

⑧患者须调整饮食,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糖盐水等,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注意腹部保暖。

#03

猴痘

目前我国猴痘病例仍以输入性病例为主。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毒1958年在猴子体内发现,因此得名“猴痘”。猴痘既可从动物传给人,也可发生人际传播。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与病例病变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

猴痘发病早期可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皮疹和黏膜疹通常在热退后出现,有些病例可出现在全身症状之前。皮疹发生常经过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痂至痂皮脱落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皮疹可同时存在,可伴有明显痒感和疼痛。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门、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

如何预防


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现阶段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经性接触传播,男男性行为人群是感染猴痘的重点人群。目前一般人群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较小,但需了解猴痘基本知识,做好健康防护。

目前我国内地暂没有可以预防猴痘的疫苗。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及时关注所在地区或旅行目的地猴痘疫情信息。在猴痘疫情正在发生地区,避免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如网约、多性伴等)。

若发现性伴有皮疹(尤其是生殖器、肛周等部位),要避免与其发生密切接触。使用安全套不能完全预防感染猴痘病毒。



#04

登革热

我国部分省份登革热处于高发季节,个别南方省份流感疫情呈上升趋势,外出旅游时,一定要做好防护,以免登革热的侵扰。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热是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病人→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疾病。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大约8-10天的增殖后,才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我国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14天,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称为隐性感染者)。如果过去2周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或自己生活与活动的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当出现突起发热(有时可达39°C),同时伴有以下症状之一——明显疲乏、厌食、恶心等,常伴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时,应考虑自己有感染登革热的可能。此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向大夫说明自己可能得了登革热,以尽快得到诊治,并采取防蚊隔离,防止进一步扩散。

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为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主要来源国为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老挝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多分布在广东、云南等沿海或沿边地区。

如何预防


如果去登革热流行区,如何让预防登革热:

①穿长袖衣裤, 尽量选择浅色,外出使用蚊虫驱避剂等驱蚊产品, 避免被蚊虫叮咬。

②安装纱门、纱窗,出门前可以在酒店房间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哪怕是高档酒店,也要注意室内灭蚊。

③如果在逗留期间出现可疑症状,需要及时就诊。

④返回本地后,如果2周内出现发热,要及时就诊并说明登革热流行区旅行史;为了防止将疾病传播给家人或他人,请配合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登革热防治要求;居家或住院治疗时,做好防蚊隔离,包括使用蚊帐、纱门纱窗、穿长袖衣裤、喷洒蚊虫驱避剂等措施,减少不必要外出活动。


如何让减少伊蚊孳生:

伊蚊喜欢在人类家中和附近栖息。为了减少孳生,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清除孳生场所:

封:封盖水缸、水封下水道砂井或安装防蚊装置、密封有用的器皿。

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竹洞、树洞。

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

排:排清积水。

清:清除小容器垃圾,垃圾塑料薄膜袋、废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字体:[        ]

相关信息

指南
微信
微博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