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牲畜一旦感染布病会导致流产、不孕和关节炎等症状,人感染布病表现为发热、出汗、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影响生育,甚至死亡...
|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牲畜一旦感染布病会导致流产、不孕和关节炎等症状,人感染布病表现为发热、出汗、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影响生育,甚至死亡。《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是布氏菌,该菌是革兰氏呈阴的细胞内寄生菌,短杆菌或球状杆菌,宽0.3~0.6μm,长0.6~1.5μm。无荚膜,无芽胞、无鞭毛、不能运动。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柯兹罗夫染色呈红色。布氏菌生长繁殖对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缓慢,分裂一次时间约132~227分钟。尤其初代分离的野生株生长更慢,通常需4~7天,有的甚至需20~30天才可生长出可见的菌落。生长最适温度为37℃,个别种型初代生长需一定浓度CO2。
目前采用的是1985年WHO所公布的分型法,按照感染动物的不同和抗原性的差异将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布鲁氏菌(3个型),牛种布鲁氏菌(8个型),猪种布鲁氏菌(5个型),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1个型)个生物型,沙林鼠种布鲁氏菌(1个型),犬种布鲁氏菌(1个型)。2007年Bortg等从海洋动物中分离的鲸型布鲁氏菌(B.ceti)和鳍型布鲁氏菌( B.pinnipedialis);2008年又发现了田鼠布鲁氏菌B.microti;B.inopinata。
布鲁氏杆菌没有菌毛、质粒和特定的分泌系统等经典的致病因子,但其外层细胞膜中的脂多糖(LPS)和外膜蛋白(OMPs)与布氏菌的毒力有密切关系。这些工作为布病的病原学研究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布病的危害性是双重的,既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畜牧业发展,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人患布病可以表现为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重大等主要特征的机体变态反应性疾病。常因不主动就医,误诊误治而转成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精神萎靡,劳动力降低。个别患者导致死亡。这不仅造成肉体痛苦,精神上的压力,而且也会带来经济损失。
二、阻碍畜牧业的发展
家畜患布病常常出现流产、不孕、空怀,繁殖成活率降低,牲畜头数明显减少。同时,造成家畜劳役能力下降,畜产肉量减少,畜产奶量下降等,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有的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后流产率57.7%,牛布病流产率31.2%。我国过去每年损失于流产牛犊达5~6万头,因空怀、流产等原因每年少生幼畜105~140万头。
三、经济损失
家畜感染布病不仅直接影响其繁殖能力,而且影响生产能力的下降。乳牛感染布病后产乳量明显减少,牲畜产肉量亦下降。1972年美国农业部门报告,每年因牛布病减少肉类为15%,牛乳下降20%。据1957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确资料介绍,因布病造成的综合经济损失每年约6,600万美元,法国损失为8,100万美元。据拉丁美洲和美国在1973年前的资料介绍,经济损失达7亿美元。据我国某奶牛场的调查,因布病每年减产牛奶近120万公斤。就世界范围而论,因布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家畜流产、空怀、消瘦、乳肉产量减少、牲畜使役能力下降、影响畜种改良和推广,以及人群劳动能力的损失或下降等,估计每年损失可达数十亿美元。鉴于上述情况,防治布病是一个世界性的艰巨任务。
突发疫情发生后,根据分级响应程序,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救治、疫情控制和调查评估等相关工作。具体措施:
一、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疾控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及时派出专业人员赶赴现场核实疫情,通过病例确认(依据布病诊断标准)及听取疫情介绍、座谈等方式,了解掌握首例病人发病时间、地点及可能原因,疫情范围、程度、性质等。 通过走访、座谈等回顾性调查,了解历史发病情况。及时收集当地基本情况,包括一般情况和家畜饲养情况。采集可疑病人静脉血开展实验室布病筛查和确诊试验。通过收集汇总流调和检验资料,分析疾病分布和特点,确定爆发性质和波及范围,找出引起暴发的原因和传播因素,提出控制措施
二、确诊病人,规范治疗
当地医疗机构成立医疗救治组,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疑似患者诊断,并给予规范疗,防止患者慢性化。确诊病例按我国传染病管理法规定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间及程序进行报告,一般不应超过24小时。因布病人不传人,故对病人及接触者均不需隔离等处理。
三、控制传染源
根据《动物防疫法》,采取病畜捕杀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同时,对疫情发生地家畜进行全面检疫,净化家畜,必要时进行家畜免疫,牛应以A19免疫,羊应以S2苗免疫,因对猪无合适疫苗应注意观察。对畜圈及设施进行消毒。
四、预防接种
依据疫情发展趋势,必要时对疫区内高危人群(包括职业人群及非职业人群)予以104M苗免疫,构建人群免疫屏障。
五、宣传教育
重点宣传内容是:人感染布病是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猪等。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人、畜布病表现、危害、病因及基本防治知识;发现人、畜布病早报告、早处理、早治疗;科学饲养各类家畜防止受布氏菌感染;积极配合疾控人员为控制布病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六、疫情通报
与畜牧部门及时沟通,交流信息,由制定信息发布部门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疫情信息和处理情况,正面引导,避免社会恐慌,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七、应急响应的终止
布病应急疫情发生后,经过应急响应,扑杀阳性牲畜作无害化处理,场地消毒,接触人员经过检测并经过一个潜伏期(3周)后无新发布病病人时,应急响应即可终止。
八、总结报告
疫情控制后及时总结上报疫情处理情况,主要包括此次现场处理程序和措施。各部门参与及协作情况。引发此次流行的原因、形式、传染源及流行特征和规律等。在处理本次布病流行中有无创意性的办法和措施。在此次调查和处理布病中经验、教训和存在问题等。
一般情况下潜伏期1~3周,平均为2周。个别病例潜伏期长达1年之久。
一、主要症状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等。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骨关节系统损害,表现为疼痛、功能障碍和畸形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分期:
1.急性期:发病3 个月以内,凡有高热和有明显其他症状、体征(包括慢性期患者急性发作),并出现较高滴度的血清学反应者。
2.亚急性期:发病在3-6 个月,凡有低热和其他症状、体征(即有慢性炎症),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者。
3.慢性期:发病6 个月以上,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者。
人间布病病程及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布鲁氏菌侵入门户,感染菌量以及菌种、型,毒力和当时人体的生理状态,治疗方法等。布病病程长短不一,以3~12个月者居多。多数患者只要治疗及时,治疗方法得当,一般预后良好。有些患者不经治疗往往l~3个月自然康复。但是,疲劳症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然而也有些患者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形成隐性病灶,反复发作,迁延数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严重影响健康和劳动能力,甚至病灶纤维化后形成瘢痕,引起内脏器官的器质性改变或骨关节的变形强直,终生不愈。布病本身不易引起患者死亡,但是个别急性病例,由于极度的菌毒血症,脑膜炎,血小板减少,心内膜炎或其他更严重的并发症也可以死亡。
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
一、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
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这种感染常见于于下列场合:1.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2.检查牲畜;3.饲养放牧病畜;4.接触病畜的尿、粪,如清扫羊圈;5.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6.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7.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8.采取病畜、病人的血液和病理材料;9.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棚圈、工具用品等;10.从事布氏菌实验操作及制备布氏菌苗、抗原、抗血清等生物制剂等。
二、经消化道感染
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氏菌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机体。有的人喜喝生奶,吃生奶制品(白油),吃生拌肉或生肝,吃未熟的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容易患病,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这是牲畜经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
三、经呼吸道感染
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的飞沫、尘埃。皮毛加工企业职工易经呼吸道感染。生产布氏菌苗、冻干菌种过程中,也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畜圈内牲畜的活动,尘埃飞扬,易使畜群经呼吸道感染。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氏菌的储存宿主。布病往往在家畜和野生动物中相互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典型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人布病的传染源是染疫的各种家畜,其中羊、牛和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等其他动物居次要地位。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牛是主要传染源。而广东、广西猪是主要传染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养鹿业比较发达地区,鹿也是主要传染源。
目前人与人发生传染则罕见。一般地说,布病病人不是其他健康人或牲畜患布病的传染源。
布病防治(制)工作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技术措施上,畜间采取“因地制宜,检疫,免疫,病畜淘汰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人间要抓好“三早”,即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基本方法是针对布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及畜群。
一、控制传染源
1.家畜检疫: 对家畜进行检疫,一方面是为了及时检出患病家畜,及时净化畜群。另一方面是为了杜绝传染源的输出和输入,保护清净地区。
2. 传染源净化 我国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的家畜,如羊、牛、猪。一旦发现羊等家畜感染布病可采取屠宰、隔离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
布鲁氏菌可通过各种传播因素,如流产胎儿、乳、肉、皮毛、粪、尿水、空气、土壤等经皮肤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人和家畜体而患病。
1、防止经皮肤和黏膜感染
(1)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感染: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除备有工作服,橡皮围裙、帽子、口罩和胶鞋外,还应戴胶手套和线手套,备有接羔袋和消毒液,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等,不要随意丢弃,以防污染环境或被狗吃掉,应深埋在0.5m以下或烧毁。在掩埋流产物时,要用不漏水的桶或其他容器运送,勿污染道路。要纠正人食用流产胎羔等的不卫生习惯。
流产胎儿落下和被羊水污染的场地,用10-20%石灰乳或10-20% 漂白粉乳浸透垫草和地面,6h后从该地面去掉一层深10-20cm的泥土,然后浇上10%石灰乳或 10%漂白粉乳再盖上干净的土。如无消毒条件,可将杂草烧毁,被污染的地面泥土集中在一起埋入地下。
如流产发生在室内,或牧民的毡房内,除地面要用1-3%漂白粉上清液、10-20%石灰乳消毒外,被污染的其他物品也应当用1-3%来苏溶液、1-3%漂白粉上清液或0.3%新洁尔灭溶液等消毒。如流产发生在公共场所(会议室、库房等),可用福尔马林熏蒸,以每立方米容积20ml福尔马林计算加等量水,小火加热,关闭门窗,维持10h。
(2)防止由家畜皮毛引起感染:在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工作后应洗手、洗脸和洗澡,工作场地应及时清扫、消毒。及时处理手上的伤口。同时,对疫区皮毛要采取化学药品消毒法(环氧乙烷消毒法:常做熏蒸消毒用,每平方米密封空间 300-400g环氧乙烷,经 8h 即可杀死布鲁氏菌。皮毛经碱水处理后,用4%福尔马林浸渍,加温60℃,即可达到杀菌目的。此外,还可采用 3%-5%来苏浸泡皮毛或表面喷洒。)和物理消毒法(日晒,钴 60照射等)消毒处理后方可运出和加工处理。
(3)防止经黏膜感染:家畜人工授精要严格消毒。
2、防止经消化道感染
不吃不清洁或被布氏菌污染的食物,不喝生奶和奶制品及被布鲁氏菌污染水,饭前洗手。
食品部门应凭家畜健康卡收购牛奶或羊奶;未经消毒的奶不准出售给个人;装奶用的桶及其他容器,特别是盛病畜奶的桶,用后一定要洗净、消毒。
3、防止经呼吸道感染 从事养殖,加工、屠宰、兽医、科研、布氏活菌苗研制、生产和使用人员,在工作时应按规定着装,规范操作,按照程序卸装,将个人防护品消毒处理,不能带回家中,不能在工作场所饮食、吸烟,卸装后,严格手消毒和清洗。
三、保护易感人群
饲养、管理、屠宰家畜的人员,畜产品收购、保管、运输及加工人员,畜牧兽医人员,从事布病防治科研和生物制品的研究人员,以及其他临时或长期接触的各类人群等要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酌情选用工作服、口罩、胶鞋或胶靴、围裙、橡胶或乳胶手套、线手套、套袖、面罩等防护装备。必要时进行预防接种。
我们可以肯定地告诉各位,布病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但是,要想尽快彻底地治好布病,首先是患者本人要坚定决心,其次是要在早期(急性期内,一般指6个月)保证规范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在一般情况下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用医生的话说预后是良好的。
如果延误了诊断和治疗,虽然也可以治愈,但患者可能留下一定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某些骨关节部位疼痛,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当气候变化是表现更为突出。
一、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这也是防止转为慢性,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二、合理选用药物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内寄生,并容易形成肉芽肿,所用的药物只有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用于治疗布病的抗菌药物,既要在体外有杀菌作用,又要能渗入到细胞内,而且要达到足够的浓度。常用的抗生素中能渗入到细胞内的有链霉素、四环素、甲稀土霉素、利福平等。合理的给药途径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例如治疗布氏菌性脑膜炎时,需要抗生素在脑脊液中达到杀菌浓度,而链霉素等药物不能大量穿过血脑屏障,采用鞘内注射的途径较为适宜。
三、综合疗法:由于布病发病机制的特殊和临床表现的多型性,在治疗时必须采用综合疗法,单一疗法是难以奏效的,治疗慢性期布病时,根据次期病人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机体的高度致敏,应以抗原疗法为主,但因为患者病程较长,消耗较大,必须给予一定的营养药物,以增强体质。治疗急性期病人,在进行抗生素治疗时,应采用联合用药方法,也应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以利病人早期康复。
四、中西医结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疗效,减轻治疗反应,而且有治疗方法简便,药源广等优点。特别是利于慢性期病人的治疗,可以得到西医药所起不到的治疗效果,深受病人的欢迎。
除上述主要治疗方案外,还可依不同情况予以某些辅助疗法,如理化疗法,激素治疗,免疫调节剂治疗及外科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