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染性疾病 > 乙类

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脐风"、"七日风"等,是由于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

基本概况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脐风"、"七日风"等,是由于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所致。此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病原学

破伤风杆菌属梭菌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菌体呈细长杆状,培养24小时几乎所有菌体都产生芽孢。培养早期革兰氏染色阳性,24小时后往往变成阴性,芽孢不着色,无荚膜,大部分有鞭毛,能运动。破伤风杆菌严格厌氧,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5-37℃,最适PH7.0-7.5,过酸过碱均不发育。本菌对活组织、淋巴、血液无侵袭力,但可产生毒素引起发病。繁殖体与一般细菌抵抗力无太大差别,一般方法即可杀灭。芽孢抵抗力则极强,可耐煮沸15-90分钟,120℃高压蒸汽10分钟。在2%过氧化氢中可生存24小时,阳光照射下可生存18天以上,在阴暗处,特别在泥土中可生存多年。

临床表现:

 新生儿破伤风,芽孢一般由脐带的创口进入,偶可由外部伤口进入,最早可在出生后2天,最晚可在生后14天以上发病。但潜伏期一般为5-7天,所以俗称“四六风”或“七日风”。

新生儿破伤风早期症状可有牙关紧闭,吸乳困难,继之面肌痉挛呈苦笑面容。四肢肌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腹直肌痉挛强直如板状,颈项强直呈角弓反张。呼吸肌、喉肌痉挛可致窒息、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诊断标准

()诊断原则

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独特的临床表现和接生过程消毒不严史或分娩过程新生儿局部外伤未经消毒史。有条件可做病原学检查,但没有临床意义。病原学检查包括脐带、创口内的坏死组织或脓液等涂片,取样做厌氧菌培养,部分病例(30%)可获得阳性结果,以及培养物的小鼠毒性实验等。

()诊断标准

有分娩时的接生过程及脐带处理消毒不严史或新生儿出生后有外伤局部未经消毒处理史。再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作为临床诊断病例。

治疗原则

新生儿破伤风的突出特点是肌肉强直和痉挛,大多数病人死于呼吸衰竭,因此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原则是针对上述特点采取措施,主要目的是防止死亡,解除或减轻痛苦。

(一)一般治疗与护理:避免环境对新生儿的刺激,维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营养,避免发生感染等。

(二)破伤风抗毒素治疗:及早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中和未结合的游离毒素。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使新生儿破伤风的病死率由90%下降至17%(Ildirim,1975)。

(三)止痉:大量使用止痉剂和镇静剂,控制痉挛发作。

(四)抗菌素治疗:应用抗菌素可杀死破伤风杆菌的繁殖体,同时也可控制其他微生物感染。

(五)脐部或创口的处理:及时进行彻底的消毒或清创,使脐部或创口不再有破伤风菌繁殖和产毒,是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重要措施。

控制措施

(一) 推广新法接生 50年代以来,我国采用新法接生的策略已使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今后继续推广新法接生应作为控制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策略。新法接生的基础是“三洁”,即手洁,消毒阴部皮肤和使用消毒脐带剪。通过下述方式可实现“三洁”: 1.在医院或乡卫生院分娩,严格进行科学接生,即助产全过程应进行无菌操作。 2.在家中由接受过培训的接生员进行新法接生。 3.在家中应用消毒产包进行新法接生。

 (二) 高危县育龄期妇女或孕期妇女实施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预防 对育龄期妇女或孕妇接种TT是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有效策略。绝大部分育龄期妇女缺乏破伤风免疫,因此高危地区除因绝育无生育能力的妇女外,凡未婚或采用其它计划生育措施的,或当时不计划再生育的18-35岁育龄期妇女,均为TT免疫接种对象,有些县免疫对象的年龄可扩大至15-35岁。应特别注意在常规孕期保健时,检查所有孕妇的TT免疫史,在需要时提供破类免疫服务。


科普文章

上一篇:麻疹
下一篇:破伤风杆菌

分享到 :

相关信息

指南
微信
微博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