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单位拟推荐下列候选项目申报2022年甘肃医学科技奖,特进行公示,公示期:2022年4月22日至2022年4月29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科研培训科反映。
联系人:高丽
联系电话:0931-8272221 13609319337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年4月22日
附:公示内容
一、甘肃省医学会医学科技奖推荐项目:基于远期后遗症调查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负担和免疫策略研究
1.项目名称:基于远期后遗症调查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负担和免疫策略研究
2.推荐意见:
该项目提高了研究区域乙脑日常监测系统的敏感性,规范了日常病例的个案管理和实验室检测。后遗症的评价方法可应用于乙脑病例的预后随访,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政府决策者及公众对该疾病危害性认识起到积极作用,也为近年乙脑流行区开展以疫苗接种为主的防控措施宣传和健康科普提供了数据和素材支撑。研究结果及时为乙脑高发地区制定和完善乙脑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卫生经济学证据,以辅助决策者选择更加经济有效的乙脑防控策略,避免不合理投入导致的卫生资源浪费。同时,本研究结果还为国产乙脑疫苗的价格谈判提供了参考依据。在甘肃省乃至全国今后在制订乙脑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方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同意申报。
3.项目简介: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属中的乙脑病毒引起,经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乙脑流行于夏秋季,三带喙库蚊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主要的传染源(扩散宿主)是猪。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不是主要传染源。与其它传染病相比,其死亡率、病死率高,后遗症重,约20%~30%的病例死亡,30%~50%的幸存者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曾一度被称为“东方的瘟疫”,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疾病负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24个流行国家每年约有67,900例乙脑病例,约50%发生在中国。随着乙脑疫苗的广泛使用,乙脑疫情得到有限控制。但是,2017和2018年在全国乙脑发病普遍走低的总体趋势下,甘肃省因乙脑发病率激增,达1.38/10万和1.92/10万,发病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31.56%和27.94%,远超各省平均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成为我国乙脑流行最严重的地区。同时,在甘肃省乙脑是报告死亡率第二位的传染病。NNDRS数据显示:2018年在甘肃省报告的39种法定传染病中,乙脑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居第二和第三位。
预防接种是控制乙脑最有效的手段。组织大规模接种需要前期疾病负担和卫生经济学研究。目前已有一些卫生经济学研究证实在儿童中接种乙脑疫苗是具有成本效益的。但近年乙脑流行特征发生变化,甘肃等中国中部地区的成人取代西南部地区的儿童成为乙脑发病重点人群,而关于成人疾病负担和免疫策略的研究有限,缺乏病例预后,特别是乙脑存活病例死亡和残疾率的数据,尚无乙脑疾病负担及疫苗接种的经济学评价。面对诸多健康问题以及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充分、合理、公平、有效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在甘肃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显得更为重要。这不仅能够填补相关领域研究的理论空白,满足乙脑防控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实施“坚持预防为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健康中国战略的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乙脑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且后遗症可伴随终生,是严重危害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现阶段已有较多研究提到成人乙脑发病是目前预防控制工作的核心问题。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组织成人接种乙脑疫苗需要前期疾病负担和卫生经济学研究,因此,本课题首次在甘肃省乙脑流行区开展远期后遗症调查,评估乙脑的预后和危害;再通过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方法阐明乙脑疾病负担;最后构建数学模型,回答“是否要为成人接种疫苗?为哪些人接种疫苗更有意义?”等问题,为我国乙脑高危人群的综合防控策略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4.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科技成果登记号:2016Y0469
5.代表性论文目录:
(1)Wang XX,Su L,Song SG,et al. Long-Term Neurological Sequelae and Disease Burden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in Gansu Province, China[J]. Annals of Global Health, 2021, 87(1): 103, 1–12.
(2)Wang XX,Su L,Zhu HW,et al. Long-Term Epidemiological Dynamics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Infection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A Spatial and Temporal Analysis[J].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 Hygiene, 2020, 103(5): 2065-2076.
(3)王旭霞,何爱伟,王彩霞,等.中国大陆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的系统评价[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1, 37(7): 639-645.
(4)梁雪枫,方延学,安婧,等.基于伽马—泊松收缩估计法的甘肃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可疑信号检测[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37(6):756-758,766.
(5)张晓曙,王旭霞,于德山,等. 西北地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原谱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 47(10): 924-927.
(6)王旭霞,李艺星,尹遵栋,等.甘肃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疾病负担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0, 16(3): 246-250.
(7)王旭霞,李艺星,高丽,等.甘肃省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年龄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17): 3341-3342.
(8)高丽,张晓曙,唐宁,等.甘肃省地震灾区乙脑、甲肝和麻疹疫苗接种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12): 1506-1507.
(9)王旭霞,李艺星,尹遵栋,等.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及后遗症研究进展[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8, 14(2):176-179.
6.完成人情况:
李慧:排名第1,主任医师,本科,甘肃省疾控中心副主任,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质量控制。项目的年度报告、结题报告、论文的审核;
王旭霞:排名第2,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甘肃省疾控中心12320卫生热线管理中心科长,主持完成该项目的方案制订、质量控制、现场实施及资料分析。
梁雪枫:排名第3,副主任医师,本科,参与项目现场调查、质量控制、资料分析。
高丽:排名第4,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甘肃省疾控中心科研培训科科长,与项目方案制订、质量控制、资料分析。
张晓曙:排名第5,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甘肃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参与项目方案制订、质量控制、资料分析。
李凤琴:排名第6,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参与项目现场调查。
7.完成单位情况: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课题立项、现场调研到数据统计分析均由省疾控中心组织完成。项目所有完成人员均为省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立项前,省疾控中心组织专家研讨会,对项目的设计和方案制定进行反复修改讨论,选送专业人员在湘雅二医院培训获得心理评估证书。立项后,组织项目组人员开展培训,项目所有问卷调查和智力、记忆力测验由省疾控调查员完成;并邀请市级医院临床专家现场开展神经系统体检。现场调研结束后,省疾控中心组织人员分工进行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后期还就继续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甘肃乙脑防控中。
二、甘肃省医学会医学科技奖推荐项目:犬源型黑热病高发区隐性感染犬传播作用与患病影响因素的研究
1.项目名称:犬源型黑热病高发区隐性感染犬传播作用与患病影响因素的研究
2.推荐意见: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犬源型黑热病高发区隐性感染犬传播作用与患病影响因素的研究》(项目编号:81703171),于2021年3月29日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核通过结题。
该项目明确了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隐性感染犬的传播作用,摸清了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影响因素及空间聚集性特点,为犬源型黑热病流行区精准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方法科学,结论可信,总体任务完成良好,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
我单位同意推荐该项目申报甘肃省医学会科技奖。
3.项目简介:
该研究明确了隐性感染犬的流行现状与流行特征,通过隐性感染犬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病原学检测鉴定虫株分类,探究显示流行区不存在感染犬空间聚集特点,隐性感染犬具有传播势能和传播风险,现场测试明确了隐性感染犬抗原/抗体试条检测特点和效能,评估了隐性感染犬血液学参数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揭示了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的自然与社会危险因素。课题对隐性感染犬传播作用及影响因素探索和现场实践,明确了隐性感染犬在黑热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和犬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推进犬源型黑热病流行区预防控制黑热病具有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
4.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科技成果登记号:9622021J0293
5.代表性论文目录:
(1)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的空间聚集性分析
(2)三种免疫层析试条检测甘肃犬利什曼原虫感染效能的评价
(3)2019年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犬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
(4)甘肃省2县犬感染利什曼原虫影响因素分析
(5)2005-2014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情况的回顾性分析
(6)甘肃省文县流行区人群婴儿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现状
(7)灯诱法监测白岭的初步试验
(8)宕昌县人群及家养动物利什曼原虫感染与流行现状调查
(9)甘肃省文县、迭部县家犬感染利什曼原虫危险因素研究
(10)防止白蛉叮吸以降低犬源型黑热病传播风险的效果评价
(11)甘肃省宕昌县利什曼原虫感染人群的家庭聚集性与空间聚集性分析
(12)黑热病流行区疾控与医疗机构人员防治知识知晓调查
(13)甘肃省文县黑热病防治知识知晓现状调查
(14)2009-2017年甘肃省文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回顾分析
6.完成人情况:
余大为,排名第1,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设计、现场采样、信息采集、实验室检测、数据汇总、统计分析、科研总结及论文撰写等工作。第一作者撰写论文4篇,参与撰写论文4篇。。
李凡,排名第2,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参与项目设计、现场调查,数据收集、统计和分析,完成项目总结、论文撰写等工作。第一作者撰写论文4篇,参与撰写论文9篇。
冯宇,排名第3,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参与项目组织协调、现场调查实施、报告撰写和总结结题等工作。参与撰写论文10篇。
杨成明,排名第4,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参与项目现场调查采样、资料收集、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等工作。参与撰写论文7篇。
王东,排名第5,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参与项目现场样品采集、实验室检测、数据汇总等工作。
杨俊克,排名第6,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参与项目现场样品采集、地理数据采集和论文撰写,第一作者撰写论文1篇,参与撰写论文7篇。
梁虹,排名第7,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师。参与项目实验室检测和数据录入。
张小娟,排名第8,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师。参与项目数据录入分析。
刘子婧,排名第9,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师。参与项目数据的录入和资料整理。
7.完成单位情况: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本项目独立承担单位。中心始终将黑热病防治列为重点工作,设立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并建立寄生虫病实验室,不断加强寄生虫病防治人力设备配置。中心精心组织人力确定研究方向,组织完成项目设计申报、伦理审查、专家论证、项目结题等工作。中心在项目实施中积极发挥协调和支持作用,提供项目现场调查、资料采集、实验室检测等全部研究工作的人力保障、技术保障和服务保障,多次组织专家指导项目实施、数据分析、实验检测和总结结题等工作,很好地促进了项目高质量顺利完成。中心组织将研究结果很好地推广应用于甘肃省黑热病重点流行区防治现场,积极推进应用实践,在圆满超额完成了各项研究内容的同时,很好地发挥了课题研究成果效能,达到了降低黑热病人群发病和阻断犬利什曼病传播感染的显著效果。
三、甘肃省医学会医学科技奖推荐项目: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及反贫困策略研究
1.项目名称: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及反贫困策略研究
2.推荐意见:
该项目于2021年4月8日通过甘肃省卫健委科教处组织的项目验收,2021年7月21日在甘肃省科技厅进行科技成果登记。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全省4个市州艾滋病防控工作中应用2年多时间,相关研究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2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CSCD)8篇,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2篇,其他杂志2篇,对深度贫困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健康管理,降低艾滋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同意推荐该项目参加甘肃省医学科技奖申报。
3.项目简介:
本项目对临夏州、甘南州等“三区三州”和18个深度贫困县的受艾滋病影响人群采用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掌握了深度贫困地区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经济状况及经济负担、因病致贫返贫情况等;识别了影响贫困地区艾滋病患者生存和贫困的相关因素;研判了贫困地区艾滋病患者因病返贫的风险,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防止艾滋病人群返贫的对策建议, 对加强深度贫困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健康管理,降低艾滋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4.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科技成果登记号:9622021Y0532
5.代表性论文目录:
(1)甘肃省1997—2018年HIV/AIDS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
(2)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1997-2018年HIV/AIDS病人生存分析
(3)甘肃省2005-2017年开始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生存状况分析
(4)甘肃省2010-2019年新报告HIV/AIDS中晚发现病例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
(5)甘肃省临夏州HIV/AIDS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6)天水市1997—2018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生存分析
(7)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病人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8)甘肃省接受HAART的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测评
(9)甘肃省艾滋病报告病例死亡状况分析
(10)肛肠疾病合并艾滋病的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
(11)甘肃省新报告的117例16~25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者pol区基因分型及耐药分析
(12)甘肃省某机构2015年抗病毒治疗病人HIV耐药结果分析
6.完成人情况:
李健 排名第1 副主任医师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课题设计和项目申报,参与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分析,论文撰写等。
时欣培 排名第2 医师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与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分析,论文撰写等。
郭强强 排名第3 主管医师 天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与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分析,论文撰写等。
罗鹃 排名第4 副主任护师 临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与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分析,论文撰写等。
王斌 排名第5 主任医师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与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分析,论文撰写等。
余爱玲 排名第6 主任医师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课题设计和项目申报,论文撰写等。
乔瑞娟 排名第7 副主任医师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与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分析,参与论文撰写等。
苟伟斌 排名第8 医师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与项目现场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参与撰写论文。
李彬 排名第9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与项目现场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参与撰写论文。
7.完成单位情况:
本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项目组人力、物力和经费各方面的支持,积极落实配套经费,专款专用、协调相关市(州)及县(区)疾控中心参与项目研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现场调查,提供项目培训场地、保障项目调查所需车辆等。积极协调各市州疾控中心开展项目的应用推广和效果评估,推广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完成后积极组织人员开展项目总结,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对项目应用所取得的成果在全省艾滋病防控资源中进行合理调配,使项目成果最大化,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四、甘肃省医学会医学科技奖推荐项目:化工行业有机溶剂暴露对女工生殖健康的影响研究
1.项目名称:化工行业有机溶剂暴露对女工生殖健康的影响研究
2.推荐意见:
本研究通过近十年的重点行业女工调查数据为基础,重点研究了甘肃省大型化工企业作业场所中有害因素对女工生殖系统影响及健康促进,通过对女工生殖系统情况横断面调查及暴露于有害因素后的体内生殖系统疾病,探讨石油化工和TDI生产行业作业场所内职业性内分泌干扰物(主要为有机溶剂:苯系物、甲醛、四氯化碳、甲醇、乙醚等)对女工生殖功能(包括内分泌、月经情况、妊娠过程及妊娠结局情况、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及肿瘤等)的影响;探讨石油化工和TDI生产企业职业有害因素对女工生殖系统造成的损害,研究职业有害因素与女性生殖健康的关系,控制生产环境化学物生殖毒性危害,为更好保护女工生殖健康与子代的安全以及为女工劳动保护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3.项目简介:
本研究选取甘肃省兰州市1家石油化工企业、白银市1家TDI生产企业作为研究现场,2688例女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殖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并抽取部分女工进行生殖激素检测。结果显示:2688例女工月经异常总检出率为37.95%,周期紊乱最高(18.45%),其次是经量减少(17.19%)。女工生殖健康异常总检出率34.78%,乳腺增生最高(20.35%),其次是阴道炎(11.68%)。2528例女工(剔除未婚和婚姻状况缺失)不孕检出率17.92%,1年不孕的检出率11.39%,2年不孕的检出率3.05%,3年以上不孕的检出率3.48%;有流产经历的检出率44.26%,有1次流产的检出率23.62%,2次流产的检出率17.60%;2528例女工里有2440例有妊娠史,不良妊娠结局检出率5.41%,其中早产最高(1.97%)。对166例女工进行生殖激素检测,分为对照组(同地其他行业女工,未接触有机溶剂,70例)和暴露组(96例),经期雌二醇、孕酮、促卵泡素、促黄体素对照组(22例)均高于暴露组(18例)(P﹤0.05);增殖期孕酮、促卵泡素、促黄体素对照组(24例)均高于暴露组(30例)(P﹤0.05);黄体期孕酮、促卵泡素、促黄体素对照组(24例)均高于暴露组(48例),其中促卵泡素、促黄体素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二醇对照组低于暴露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女工月经异常、生殖健康疾病、不孕率、流产率和不良妊娠结局检出率均较高,有机溶剂暴露对生殖激素有较大影响。
4.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科技成果登记号:甘肃省科技厅(9622019J0387)
5.代表性论文目录:
(1)寇振霞,王树林,陈振龙,何玉红,俞文兰,梅良英,张恒东.石油化工行业女职工生殖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8,36(02):139-143.
(2)李拥军,寇振霞,孙建云,高向娜,寇嘉宁,夏智恒.某省女性职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9(11):839-840-841-842.
(3)寇振霞,李慧,何玉红,俞文兰,金娜,周安寿.甘肃省制药行业女工生殖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1(09):653-656.
(4)廖萍泰,寇振霞,李芝兰,何玉红,俞文兰,周安寿.甘肃省制药行业女工职业卫生现状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1(09):657-660.
(5)赵璐,寇振霞,俞文兰,王树林(通讯作者).石油化工行业女工月经异常状况调查[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21(12):929-930-931-932.
(6)赵璐,俞文兰,李慧,王树林,寇振霞(通讯作者).甘肃省石油化工行业女工生殖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列线图[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22,40(01):16-20.DOI: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2.01.004.
(7)寇振霞,寇嘉宁,俞文兰,何玉红,王晓怀,刘忠武.石油化工行业主要职业危害现状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9,32(05):378-380.DOI:10.13631/j.cnki.zggyyx. 2019.05.013.
(8)寇振霞,王树林,俞文兰,寇嘉宁,何小刚,邵国军,王晓怀.甘肃省4106名女职工生殖健康现状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9,32(04):263-264.DOI:10.13631/ j.cnki.zggyyx.2019.04.008.
(9)寇振霞,何玉红,李芝兰,廖萍泰,俞文兰.甘肃省中型和小型制药厂女工职业危害现况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2,38(01):35-37.DOI:10.13692/ j.cnki.gywsyzyb.2012.01.004.
(10)寇振霞,寇嘉宁,何玉红,俞文兰,徐茗,周安寿.甘肃省制药行业流动女工职业危害现状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2,25(04):284-285.
(11)寇振霞,何玉红,金娜,廖萍泰.甘肃省制药行业国有和民营企业女工生殖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1,24(03):207-208.
(12)何小刚,孟军龙,寇振霞,徐茗,俞文兰,邵国军.化工企业作业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女工生殖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9,32(05):389-391.DOI:10.13631/ j.cnki.zggyyx. 2019.05.017.
(13)廖萍泰,寇振霞,何小刚,邵国军,何玉红.甘肃省6046名有色金属行业女工月经异常情况调查[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9,32(04):276-277.DOI:10.13631/ j.cnki.zggyyx.2019.04.014.
(14)王树林,寇振霞,俞文兰,寇嘉宁,何小刚,邵国军,王晓怀.甘肃省重点行业女职工不良妊娠情况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9,32(04):265-266.DOI:10.13631/ j.cnki.zggyyx.2019.04.009.
(15)徐佳,寇振霞,何玉红.2006—2020年甘肃省职业性急性中毒情况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22,35(01):67-68.DOI:10.13631/j.cnki.zggyyx.2022.01.022.
(16)何玉红,寇振霞,廖萍泰.甘肃省制药行业女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2,25(02):150-151.
(17)何玉红,寇振霞,廖萍泰.我省制药行业女职工职业健康知识需求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2):157.
(18)孙建云,李拥军,寇振霞,王玉霞,夏智恒,高向娜.突发化学性事故有机气体应急检测技术进展[J].口岸卫生控制,2019,24(06):1-4.
6.完成人情况:
寇振霞:排名第1,副主任医师,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本项目中,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负责课题设计,组织实施,调查问卷,生物样品采集,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并撰写开题、技术、总结验收报告等。
李拥军:排名第2,主任技师,理化检测实验室科长,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本项目中,为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课题组织实施,实验检测,培训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修改报告等。
刘忠武:排名第3,副主任医师,兰州大学,为主要项目完成人,负责协助课题设计,组织实施,数据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并修改总结验收报告等。
何小刚:排名第4,副主任医师,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要项目完成人,负责协助课题设计,组织实施,现场培训及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并修改报告等。
寇嘉宁:排名第5,医师,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本研究中负责文献查阅、课题设计、数据统计分析利用及论文撰写等。
王树林:排名第6,副教授,青海大学医学院,在本项目中,为主要项目完成人,指导课题设计,组织实施,数据分析利用撰写论文等。
邵国军:排名第7,主管医师,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本项目中,为主要项目完成人,负责课题现场培训、问卷调查及生物样品采集。
何玉红:排名第8,主任医师,职业卫生科科长,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本项目中,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主要负责项目组织实施执行、技术报告的修改等。
徐佳:排名第9,主管医师,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调查问卷、生物样品采集及数据审核等。
廖萍泰:排名第10,副主任医师,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论文撰写等。
7.完成单位情况: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项目的设计申报,定期组织项目组人员培训进行质量控制。积极协调解决本项目资料收集、整理、现场采样、实验所需人力、物力、财力,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另外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挖掘数据并建立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保障该项目高效完成。
五、甘肃省医学会医学科技奖推荐项目:克山病诊疗管理模式优化及应用研究
1.项目名称:克山病诊疗管理模式优化及应用研究
2.推荐意见:
甘肃省是全国克山病重病区省份,是目前现症克山病患者最多的省份,防治任务艰巨。该项目通过开展多阶段克山病病区病情、治疗现状及患者生活质量、疾病知识、自我管理水平及临床试验研究基础上,针对防治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优化诊疗管理模式,建立县级定点诊疗医院与地方病防治机构、乡(镇)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等共同参与的整体管理诊疗模式,将药物治疗和随访管理结合,对患者进行整体(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方面)治疗,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连续性,使慢型克山病患者得到个体化、规范的治疗和健康指导,从而大大提高了防治效果。优化的克山病的诊疗管理模式在全省逐步全面推广应用,推动了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克山病防治和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目标的实现,同时结合地方病健康扶贫工作,对我省持续落实克山病综合防治措施、巩固防治果,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同意申报。
3.项目简介:
本研究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为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地方病学。克山病是仅发生在中国的一种心肌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急性以及慢性心力衰竭和休克等。近20年来克山病已无暴发流行,其疾病谱也由过去的急型和亚急型为主转变为以慢型和潜在型为主。甘肃是我国克山病重病区省份之一,也是目前现存慢型克山病患者最多的省份。慢型克山病病死率高,5年生存率一般不足50%,患者多为边远农村贫困人群,对疾病缺乏认知与自我管理,导致家庭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从而增加社会整体负担。因该病病因不明、诊断复杂,需结合流行病学及多种临床检查综合诊断,治疗工作更需要建立以专科临床医生及多部门、多层面甚至全社会参与的整体治疗体系,与之矛盾的是现有防治机构临床专业人员缺乏,诊疗管理工作缺乏延续性,与医院及基层医疗单位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本项目针对克山病防治工作中难点和突出问题,通过多阶段开展克山病监测、诊疗现状评估、电话随访干预、患者生存质量、自我管理、心衰知识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诊疗管理模式逐步优化,开展临床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慢型克山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生存质量较差,患者心功能分级、劳动能力、心胸比、射血分数、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与其生存质量相关;文化程度、年龄以及病程是影响自我护理能力的主要因素;患者在运动康复、体重管理等方面知识缺乏,住院次数、家庭成员数与心衰知识水平正相关;优化诊疗管理模式,将患者个体化药物治疗和随访管理结合,进行整体(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方面)治疗,更能有效改善慢型克山病患者心功能和心衰预后,并能提高患者疾病自我管理水平。优化的克山病的诊疗管理模式在全省全面推广应用,提高了全省克山病诊疗管理整体水平。本研究发表论文19篇,其中CSCD期刊16篇,其他3篇。
4.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科技成果登记号:9622021Y0972
5.代表性论文目录:
(1)王爽,陈发青,李萍,等.甘肃省慢型克山病患者自我管理治疗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21,4(1):40-44.
(2)李萍,孙璐璐,鱼素琴,等.慢型克山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20,39(8):557-561.
(3)李萍,李瑞芬,鱼素琴,等.慢型克山病患者心力衰竭知识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21,40(11):914-918.
(4)李萍,何健,王芸,等.电话干预对慢型克山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随机化对照试验[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8,3(5):380-384.
(5)杨建军,石琴,李萍,等.中文版SF-36量表应用于慢型克山病患者中的信度与效度评价[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21,41(1):27-31.
(6)鱼素琴,何健,邵建赟,等.2017年甘肃省克山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20,39(6):435-439.
(7)李萍,王平,鱼素琴,慢型克山病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概述[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9,38(10):856-860.
(8)王平,李萍,邵建赟,等.慢型克山病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概述[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9,38(5):413-417.
(9)2005-2012年全国慢型克山病治疗项目病例构成情况分析. 张世鹏, 冯红旗, 孙树秋[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5, 34(6):430-432.
(10)李萍,邵建赟,谢晓燕,等.甘肃省非克山病病区扩张型心肌病调查[J].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4,35(8):589-592.
(11)冀涛,张娟妞,冯红旗,邵建赘,张敏,陈凤,李君钒,孙树秋克山病病区自产玉米霉变真菌多样性初步检测报告[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8, 37(5):351-361.
(12)孙树秋.中国克山病防治70年历程:惊鸿一瞥[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9, 38(10):775-776.
(13)李萍,廖永建,格鹏飞,等.2011年甘肃省克山病病情[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4,33(4):400-403.
(14)种冠峰,冯红旗,王秀红,等.海拔高度对克山病患者右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9,38(10):772-786.
(15)张娟妞,冀涛, 孙树秋.调控心肌纤维化的主要微小核糖核酸及其通路研究进展[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7, 36(6):464-468.
(16)李萍,何健,邵建赟,等.自拟保心丸联合西药治疗慢型克山病45例[J].中医研究.201730(12):6-8
(17)史良科,张伟.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乡罗汉洞村克山病37年防治回顾及病因探讨[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2,27(4):29-30.
(18)完义红,魏小军.2010年甘肃省泾川县克山病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1,26(2):73-74.
(19)何存寿,郭六六,王小会.2007-2009年甘肃省平凉市克山病病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1,30(3):325-327.
6.完成人情况:
李萍,排名第1,副主任医师,甘肃省疾控中心,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方案设计与实施,现场调查,临床试验,资料的收集、整理、项目进展报告、结题报告、论文审核等,以第一作者发表本课题相关论文7篇。
陈发青,排名第2,中心党委委员,甘肃省疾控中心,负责统筹方案实施,资料的收集、整理、项目结题和论文总结等,以通讯作者发病本课题相关论文1篇。
王平,排名第3,副主任医师,泾川县人民医院,负责项目临床试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论文总结,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本课题相关论文2篇。
康建业,排名第4,副主任医师,泾川县疾控中心,负责项目方案实施,临床试验,资料的收集、整理。
杜生华,排名第5,主任医师,泾川县人民医院,负责项目临床试验,资料的收集、整理。
鱼素琴,排名第6,主任医师,甘肃省疾控中心,负责项目方案实施,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论文总结,以第一作者发表本课题相关论文1篇。
邵建赟,排名第7,主任医师,甘肃省两当疗养院(2020年12月调离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项目资料收集、整理及论文总结。
陈晓燕,排名第8,主任医师,甘肃省疾控中心,负责项目资料收集、整理及论文总结。
王燕玲,排名第9,主任医师,甘肃省疾控中心,负责项目资料收集、整理及论文总结。
苏莉,排名第10,教授,兰州大学,负责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统计分析,项目结题和论文总结,以通讯作者发表本课题相关论文4篇。
孙树秋,排名第11,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项目方案实施,临床试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及论文审核,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本课题相关论文4篇。
7.完成单位情况:
第一完成单位: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面负责项目的设计申报、实施,定期组织开展项目人员培训、专题研讨、现场技术指导等。
第二完成单位:泾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和数据收集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推进和完成提供了大力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