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 健康提示

“红眼病”进入高发期,看一眼就传染是真的吗?

来源:甘肃疾控       发布时间:2023-09-18        打印文章       字体:[        ]

每逢夏秋季

特别是入学后一两周

校园内学生聚集

往往是“红眼病”流行的高发季

这种“红眼病”又叫出血性结膜炎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各年龄层都可“中招”

所以更要格外小心



01

#

“红眼病”有什么症状

#

红眼病潜伏期很短,接触传染源后2小时~48小时内双眼可同时或先后发病。自觉眼不适感,1-2小时即开始眼红,很快加重。患者具有明显的眼刺激症状,表现为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睑水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



02

#

“红眼病”的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红眼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特别是在家庭内、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集体单位易发生聚集性传染。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感染:

1. 急性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可存在病毒。

2. 直接接触病人眼睛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

4. 接触患者的生活用具如毛巾、穿过的衣服、脸盆患者摸过的东西,如门把手、公共汽车扶手、各种工具等接触性传播。

5. 接触被污染的水,如池塘水、游泳池水等。

6. 接触患者用过的眼药水等。

所以,只是看一眼并不会感染“红眼病”!




03

#

得了“红眼病”怎么办

#

1. 及时就诊

发现眼红时,应尽快到专业的医疗结构就诊,在治疗期间,若发现视力出现下降,应及时复诊,以免耽误治疗。

遵医嘱用药及休息,避免烟雾和强光刺激眼睛;眼部不要化妆,不戴隐形眼镜;避免和他人握手;避免到美容院、健身房、桑拿房、游泳池等公共场所。

若在治疗期间,有视力下降等情况,应及时复诊。

2. 饮食要清淡

饮食宜清淡,营养均衡,避免吃煎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烟酒刺激。


3. 药物要专人专用

眼药水眼膏必须专用,不要与他人共用。

一侧眼睛患病时注意防止另一侧眼睛感染:点眼药水时头偏向患侧,避免眼药水和眼部分泌物流入健康的眼睛。有眼药水或分泌物流出时用消毒棉签或一次性消毒纸巾拭去。

4. 避免传染给他人

“红眼病”患者不与他人共同使用洗漱用品,如毛巾、面盆。

使用过的毛巾、洗面等用具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双手清洁。

避免与他人握手。

暂不使用一些公共设施(如公共泳池、蒸汽房等)。

幼儿患者暂不送幼儿园,未清洁的双手不要接触公共设施。




04

#

“红眼病”如何预防

#

加强对重点人群(工人、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的健康宣教工作,促进养成勤洗手、不揉眼、毛巾和脸盆要单人单用的个人爱眼卫生习惯,有病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等。

校园篇

一、日常管理

1. 托幼机构及学校应开展晨检制度,晨检中发现有异样状况或疑似病例者应暂停入园或入校。

2. 培养学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毛巾和脸盆要单人单用的个人爱眼卫生习惯。

3. 对单位职工要落实健康巡查制度,一旦发现病例,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居家治疗休息。

4. 定期对学习生活环境内的公共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于不适宜用消毒剂消毒的物品可在阳光下暴晒。

二、发生病例时

1. 在校期间如出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症状时,应立即报告校医,并暂停集体活动和他人接触,如症状较重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用药及休息。

2. 经确诊为“红眼病”的患者,隔离期不得少于7天,以主要症状消失为解除隔离的判定条件。

三、发生聚集性疫情时

1. 学校或托幼机构如果发生聚集性疫情,应及时上报辖区疾控中心,要求病例居家或宿舍隔离。

2. 同时要做好环境卫生清洁工作,注意保持教室和宿舍良好通风,加强清扫和消毒工作,每日擦拭消毒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

3. 特别是要做好校内公共场所、公用物品、车辆和生产用具等重点环节的消毒工作。

工厂、企业篇

1. 要落实健康巡查制度,一旦发现病例,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居家治疗休息。

2. 同时做好环境卫生清洁工作,特别做好公共场所、公用物品、车辆和生产用具等重点环节的消毒工作。

家庭篇

1. 勤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有助于减少病毒滋生。

2. 保持居家清洁。

3. 如果家庭中有人感染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做好隔离措施,做好患者使用或接触的物品的清洁消毒工作。

个人篇

1. 在家要养成勤洗手、勤剪指甲的好习惯,避免用手揉擦眼睛,饭前饭后要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

2. 不与家人共用毛巾、脸盆、枕头、眼药水、眼镜等物品。

3. 经常清洗枕套、床单和毛巾等生活用品。

4. 如眼睛出现不适症状,不去游泳池、公共浴室等公共场所,并尽量不与家人接触。


文字来源:广东疾控、人民网科普

END


字体:[        ]

相关信息

指南
微信
微博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