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 健康提示

甘肃省疾控中心8月防病提示

来源:甘肃疾控       发布时间:2023-08-01        打印文章       字体:[        ]



盛夏八月,依旧酷暑难耐。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各类细菌等微生物繁殖加快,本月要谨防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以及洪涝灾害后相关卫生和疫情事件的发生。此外,要继续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注意各类呼吸道传染病。同时,各位家长还要注意手足口病的预防。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一些病毒、细菌等侵入呼吸道粘膜后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并可引起全身症状和体征,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主要为发热、咽痛、头痛、咳嗽、咳痰、皮疹、乏力等症状。目前不少人群出现了“二阳”的症状,所以请大家继续做好防护。



如何预防

1.科学佩戴口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和疑似感染者建议佩戴N95或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以上级别的口罩(无呼吸阀)。


2.正确洗手,保持手卫生

做好手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简便有效的措施,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规范洗手。在外出等不方便时,建议使用免洗手消毒液揉搓双手。


3.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建议多开窗通风。每天可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也可以早、中、晚各一次。


4.注意咳嗽礼仪,不随地吐痰

咳嗽、打喷嚏时应避开他人,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不随地吐痰。


5.做好健康监测

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尽量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可进行抗原自测或核酸检测,必要时及时就医。





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属于媒介生物传染病,它是以蚊、蚤、蜱等节肢动物(俗称虫子)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疾病,有很强的破坏性和传染性。夏秋季节是虫媒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鼠疫、登革热、恙虫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森林脑炎等。


蚊、蚤、蜱等媒介生物主要通过叮咬吸血,使病原体由血液进入人体并大量繁殖,侵害各器官、组织,导致发病。


如何预防



外出旅行时,人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目的地存在某种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如非必要,应终止旅行。


2.出行前应根据当地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查询相关注意事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其中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注射疫苗。对于暂时没有疫苗的传染病,应遵医嘱带好相应的备用药或预防性用药。


3.注意卫生。勤洗手,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不喝生水。


4.做好防虫防蚊工作。检查住宿地点的床垫、被褥和家具是否有臭虫等。注意居室灭蚊,或使用蚊帐。进行户外活动时,宜穿长袖上衣、长裤,并佩戴帽子,最大限度地减少皮肤的暴露面积。外出使用驱蚊剂,应每隔数小时重复喷涂。每天外出回来,先检查全身,确保无蜱虫等虫类吸附于体表。


5.尽量不要接触野生动物,以防感染鼠疫、埃博拉出血热等烈性传染病。


6.一旦有外伤,务必及时、正确处理伤口。


7.妥善存放行李箱。将行李箱尽量放在离开地面的位置,不使用时,避免敞开放置。将衣服和个人用品放回行李箱前,应仔细检查,避免将虫子带入箱内。




肠道传染病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食物被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容易诱发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有腹泻、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等,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症状,迁延不愈可能会引起营养不良、贫血、身体抵抗力下降,严重的可以导致脱水,极个别病例甚至有生命危险。




如何预防


1.注意饮用水卫生

高温可杀灭致病微生物,饮用水需煮沸后再饮用。


2.讲究食品卫生

1)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2)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冰箱低温只能延缓细菌生长,并不能灭菌,因此食物需要热透后再食用。

3)尽量少食用容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等水产品,尤其注意不要在流动路边摊吃海鲜,不要生吃、半生吃水产品。

4)各种酱制品或熟肉制品在进食前,应重新加热。

5)凉拌菜可加点醋和蒜。


3.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1)注意手卫生,平时常洗手,饭前、便后要把手洗净。

2)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生食食物一定要洗净,尽量减少生冷食品的摄入。

3)对于养宠物的家庭,一定要搞好宠物的卫生,同时要告诫孩子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喂宠物。


4.尽量减少与肠道传染病患者的接触

尽量减少与肠道传染病患者的接触,患者用过的餐具、水杯、便器、卧具等注意清洗消毒,避免疾病的传播。


5.调节饮食结构,平衡膳食

调节饮食结构,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注意劳逸结合。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感冒。


6.衣被、用具要勤洗勤换

衣被、用具要勤洗勤换,注意居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发热和手、口腔、足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重症伴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多器官衰竭,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的好发年龄为6月龄~5岁,在3岁内更为常见,多发于夏秋季。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如何预防


1.接种手足口病疫苗、讲卫生

目前唯一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为EV-71灭活疫苗,该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有效防止重症和死亡的发生,推荐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

但请注意,接种疫苗后并非万事大吉。可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高达20余种,如柯萨奇病毒A组(CVA)。所以在积极接种疫苗的同时,还需注意家庭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培养幼儿讲究个人卫生的好习惯。


2.勤洗手

成人也有感染肠道病毒的可能,不过多数为无症状感染。所以在培养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消毒洗手习惯的同时,也需规范自身行为,在外出后、接触儿童前、为患儿更换尿布和沾有排泄物的衣物后,均需洗手。


3.饮食注意

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剩菜剩饭需加热后食用。


4.居家卫生

要注意幼儿的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肠道病毒惧怕紫外线和高温消毒,所以勤晒衣被也是一项有效预防措施。


5.日常注意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更要避免接触患病的儿童。流行季节还应留心观察儿童的手、足、口、臀部等是否出现皮疹症状。


6.增强免疫力

在生活上,需要养成良好生活规律,要补充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期间,生活和居住环境、供水和卫生设施受到破坏、饮食卫生难以保证,特别是受灾地区逐渐进入高温季节,诱发疾病危险因素增加,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如何预防


1.不喝生水

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或经漂白粉等处理过的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饮用开水、瓶装水和桶装水。洪水中含有大量的泥土、腐败动植物碎屑、细菌、寄生虫和病毒,即使用肉眼看起来很干净的河水、山涧水、井水、泉水或湖水,直接饮用也存在危险。


2.注意环境卫生

洪水过后,环境中的垃圾较多,应尽快清理。随地大小便不仅会污染水体和环境,还有可能造成苍蝇大量孳生,传播痢疾、伤寒、甲肝、霍乱等肠道传染病。


3.保持皮肤干燥

避免手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尽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溃烂和皮肤病。

人体皮肤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会引起皮肤溃烂、感染等严重后果。下水劳动时,应每隔1~2小时出水休息一次。避免在洪涝期间,经过积水路段。积水可掩盖水中深坑、掉落电线等,要避免涉水通过,防止意外伤害。


4.小心蚊蝇鼠

洪涝灾害后,人与蚊蝇鼠等接触的机会增多,增加了传染病传播流行风险。可用苍蝇拍等灭蝇,食物应用防蝇罩遮盖。可使用粘杀、捕杀等方法灭鼠。发现老鼠异常增多的情况需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可使用驱蚊剂、蚊帐等防蚊。


5.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可保持手卫生。经不干净手可传染痢疾、伤寒、甲肝、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红眼病"等接触性传染病。尽可能避免共用毛巾,保证一人一巾,且经常消毒。


6.做好健康监测

如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要尽快就医。发热、呕吐、腹泻和皮疹可能是传染病的早期信号,洪涝灾害期间,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提高警惕。


7.保持乐观心态

人在洪涝灾害中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严重的会引起心理疾病。任何灾难最终都会过去,保持乐观心态,有助于积极应对,重建家园。


8.注意饮食安全

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

洪涝灾害一般发生在高温高湿的夏秋季节,食物易腐败变质。食用腐败变质食物易引起食物中毒。食用不洁食物易引起痢疾、伤寒、甲肝、霍乱等肠道传染病。淹死、病死的禽畜可传播猪链球菌病、禽流感等传染病,不可加工食用。




部分文字来源:健康中国、中国疾控动态



字体:[        ]

相关信息

指南
微信
微博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