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陕西省通报新增2例外省游客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其活动轨迹涉及我省嘉峪关、张掖、酒泉市。17日晚,省长、省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组长任振鹤来到省疫情联防联控指挥中心,现场调度疫情防控工作,并视频连线嘉峪关、张掖、酒泉市,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难免造成心理困扰,此时我们大家更需要保持心理健康状态,共同应对疫情。作为普通民众,面对疫情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心理反应:
目前,大部分群众已经认识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严重性,由于无法分辨谁是携带者,会感到难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而且人们对于疫情新情况的把握往往难以达到自身需求,所以安全感急剧下降。因此,人们出现了普遍的焦虑心理,人们还可能会出现“看谁都是携带者”“不敢出门、更不敢去医院”“感到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等想法。这些想法和行为可能会推动焦虑发展为恐慌,导致产生一系列盲目从众的行为,比如:过量使用消毒剂、过量吸烟饮酒,抢购囤积口罩、方便食品等。当疫情影响到自己生活、工作、学习等重要事项,而我们却无能为力时,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甚至悲伤、绝望,对一切都似乎失去了兴趣,也难以感到愉悦。低落抑郁的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生活规律的紊乱,比如食欲减退或猛增,体重出现明显的波动,以及连续几天失眠或睡眠过多等,长期低落的心情还可能造成机体免疫力的下降等。随疫情暴发而来的,还有一些愤怒情绪。有些是针对疫情最早出现的病例,有些是针对基层的管理者,有些甚至针对全体疫区人员。根据心理学上“挫折—攻击模型”,面对疫情的风险和人人自危的压力情境,油然而生的愤怒情绪其实是增强控制感、进行自我防卫的自然反应。但这种群体情绪,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甚至被有心煽动者利用。许多谣言恰恰是针对人们的恐慌心理,诱使我们用怒火滔天的形式,过度地发泄自己的不安,而对无辜的人造成伤害。面对此次疫情,适度的乐观是必要的。但是,部分群众抱有“做了很多预防措施就不可能感染”的错误想法,产生盲目的乐观情绪,更有甚者认为事不关己、不做防护。事实上,即使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也不可能保证100%不被感染,更不必说不做防护的危险性。不切实际的乐观不仅会放松人们的警惕,而且会增加自己和别人感染的风险。 此外,当后续疫情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时,人们更容易产生危机已过之感,可能放松预防措施,开始旅行、聚餐等。届时,一定不要过度乐观、麻痹大意,使疫情反扑。以上心理反应的产生往往源于对疫情的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判断。我们应该从官方渠道平台获取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信息,科学认识疫情性质、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和危害,不过分关注负面报道,不轻信传言,不过度解读,积极关注防控信息,学习掌握防控知识,坚定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当出现抑郁情绪时,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要有适当的休息,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此外,一味地表达愤怒都于事无补,我们更需要保持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冷静、克制,以“不信谣、不传谣”的心态,理性关注疫情现况。不冲动参与对当事群体的攻击,不让自己成为一部分“有心人”的帮凶。如有通过自身调适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拨打12320-5心理援助热线进行咨询,必要时可到专业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